脾虚内热,是一个中医术语,通常是指脾胃虚弱者,出现发热的症状。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持有不同的观点。
1、郁而化热:《黄帝内经》中认为,劳倦耗伤脾气,脾气虚弱,则气机不畅,致使上焦与下脘不得相通,中焦之气郁而为热。
2、相火偏盛:《脾胃论》中认为,脾胃不足会导致中气下陷,从而引起中焦空虚,则肾中元气亦虚,进而破坏气与火的关系,肾中相火相对偏亢,虚火上扰,故致发热。
3、虚阳外越:近代医家蒲辅周认为,中焦脾胃之阳气,虚则不内敛而外越,从而引起发热。
4、湿热内盛:医家刘渡舟认为,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饮食水谷化为痰湿,痰湿郁而化热,进而导致发热。
5、其他:此外,也有医家认为是脾胃虚弱,可引起卫气不足,从而导致邪气乘虚而入,进而造成发热恶寒并见的征兆。还有医家提出,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血液生成不足,进而引起血虚发热或阴虚发热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脾虚内热者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反复低热或高热等不适症状,主要与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建议这类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中医科就诊,由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并开展治疗,临床常用方药为补中益气汤加减。同时,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食过少或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调畅情志等,有利于促进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