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个别医家提出了“女性胸为阳,背为阴”的学术观点,但该观点尚有争议。
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认为“背为阳,胸腹为阴”。根据阴阳理论,属阳者通常具有向外、温热、运动、防御的特点;属阴者通常具有向内、寒凉、宁静、营养的特点。因此,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这可能与人体经络分布、功能特点、与自然相应等因素有关。
1、经络分布: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均分布于背部,而阴经均分布于胸腹部,因此,通常认为背部属阳,胸腹部属阴。
2、功能特点:在生理上,人体背部主要由骨骼、肌肉、筋脉组成,具有防御、温煦、运动的功能,因此属阳。人体胸腹部则包含重要脏腑,具有运化气血、储藏精气的功能,因此属阴。
3、与自然相应: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为背部向外,而胸腹部向内;而自然界中,外者属阳,内者属阴。人与自然相呼应,即背部属阳,胸腹部属阴。
近年来,倪氏医家提出“女性胸为阳,背为阴”的观点,其认为男女阴阳对应不同。同时提出颜色偏淡者,均为阳,颜色偏深者,均为阴,由于女性胸部分泌白色乳汁,因此胸部为阳,而背部为阴。不过,其观点暂未得到中医普遍认可。因此,目前建议仍以“背为阳,胸腹为阴”的理论进行养生保健,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