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通常可归属于中医“心悸”的范畴。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按摩内关穴、膻中穴、心俞穴、神门穴等穴位,从而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1、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因此,适当按摩双侧内关穴,对缓解早搏有一定效果。
2、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在前正中线上。膻中穴属任脉,具有理气止痛、行气解郁、降逆止呕的功效。因此,适当按摩膻中穴,对早搏所致的心慌、气短作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心俞穴:位于脊柱区,横平第5胸椎棘突下,在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宽胸理气、宁心通络的功效。因此,适当按摩心俞穴,可以改善早搏所致的不适症状。
4、神门穴:位于腕部,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具有宁心安神、清心调气的功效。因此,适当按摩神门穴有助于缓解早搏所致的不适症状。
5、其他:此外,还可根据病情不同而进行辨证取穴,例如心血不足,配伍膈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配伍厥阴俞、肾俞、太溪;水饮内停,配伍脾俞、三焦俞、气海;痰热上扰,配伍肺俞、尺泽、丰隆;心虚胆怯,配伍内关、厥阴俞、太溪。
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摩的作用有限,往往只能起到辅助效果。建议存在早搏的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内科、急诊科就诊,由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并针对病因及症状而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从而改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不宜自我诊断或自行治疗,以免因失治误治而导致病情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