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偏低是指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
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占血浆蛋白质总量的60%左右。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浆的渗透压,防止血液中的水分流入组织间隙;同时,白蛋白也是血浆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可以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此外,白蛋白还能够携带药物、激素、脂肪酸等物质在体内运输。正常人血浆中的白蛋白浓度一般在35~55g/L之间。当血浆中的白蛋白浓度低于35g/L时,就被称为低白蛋白血症,或者说白蛋白偏低。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肝硬化、肝炎、肝癌等肝脏疾病会导致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从而使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降低。其次,营养不良也是导致白蛋白偏低的重要原因。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使得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进而导致白蛋白降低。此外,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等疾病会使白蛋白的丢失增加,也可能导致白蛋白偏低。最后,严重感染、烧伤、手术等情况,会导致白蛋白的消耗增加,也可能造成白蛋白偏低。
白蛋白偏低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浮肿、疲劳、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此外,由于白蛋白能够携带药物在体内运输,因此白蛋白偏低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治疗白蛋白偏低的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补充白蛋白。对于肝脏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从而提高白蛋白的合成能力。对于营养不良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可以通过饮食或者静脉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中的白蛋白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