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和骨骼肌中的活性物质,是心肌酶检测的重要内容。
1、含义:肌酸激酶又称肌酸磷酸激酶,是一种在细胞内能量转换、肌肉收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激酶。其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中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中,极少部分存在于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
2、参考范围:男性 50-310U/L,女性 40-200U/L,不同医院或实验室的参考值可能存在差异,通常以具体检测医院的参考范围为准。
3、临床意义:肌酸激酶水平通常可以衡量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状态。当肌酸激酶升高时,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各种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以及各种手术、外伤等情况。是由于心肌、骨骼肌细胞损伤、破裂,从而释放大量肌酸激酶进入血液,进而引起其水平升高。而当肌酸激酶降低时,可见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肌肉萎缩的情况。
此外,肌酸激酶可以分为3种不同亚型,又称为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为CK-MM、CK-MB和CK-BB,主要分布于人体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其中CK-MB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其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
综上所述,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是反映心肌、骨骼肌的重要指标,但通常不能直接用于疾病诊断。例如,对于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通常需要结合病史、典型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等其他心脏损伤标志物、冠脉造影等,由专科医生综合判断后,才能确定诊断并判断梗阻的部位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