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盗汗怎么回事

邹本良
邹本良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内分泌科   副主任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盗汗是指在睡眠或休息状态下,无明显原因的出汗现象,通常在深夜及黎明前明显,睡醒后就会停止出汗。主要原因包括儿童、围绝经期女性、精神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等非疾病原因,以及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原因。

一、非疾病因素。

  • 1、儿童: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睡眠中机体代谢活跃、产热增加,机体调节能力不完善,可能表现出夜间出汗。
  • 2、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雌激素能够对大脑中的温度调节中心(下丘脑)产生影响。雌激素水平下降会让下丘脑错误地判断体内温度过高,从而增加机体散热,女性会表现出潮热盗汗。
  • 3、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或抑郁可能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引起盗汗。
  • 4、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可能会引发或加重盗汗。戒断酒精、阿片类药物、可卡因、大麻、苯二氮䓬类药物,也会出现盗汗。

二、疾病因素。

  • 1、内分泌疾病: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盗汗。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到人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从而引发盗汗。
  • 2、感染性疾病:结核病、布鲁氏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在夜间,免疫反应可能更为活跃,导致机体出汗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
  • 3、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长期消耗患者机体的营养和能量,会导致整体健康状况下降,从而引起盗汗。

综上所述,盗汗的原因较多,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出现频繁的盗汗,建议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改善盗汗的症状。

发布时间:2024-12-03 11:46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