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涉及到胃的炎症与异常反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基于病理变化做出的诊断,与萎缩性胃炎相对,说明胃黏膜没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整体病情较轻。
1、病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较多,常见原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酒精摄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各种原因导致胃黏膜长期存在炎症反应。
2、病理改变: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可出现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肿胀增粗,但不会出现黏液减少、黏膜变薄等退行性改变。
3、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4、治疗:根据病因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采取四联抗菌方案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和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联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调整饮食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精神压力等也对病情的稳定与恢复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经正规治疗后可以治愈。但如果病情持续,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黏膜病变难以逆转,而且会增加癌变风险。因此,及时的治疗和定期检查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