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张薇
张薇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血液内科   知名专家
国家重点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溶血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除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外,还常有黄疸,急性溶血可有腰背酸痛、发热、寒战。溶血性贫血主要采取针对病因的治疗,必要时输血治疗,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预后差异很大。

1、病因: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外部因素则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疟疾、中毒等。各种病因导致红细胞破坏,超出骨髓造血的代偿范围,引起贫血。

2、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大。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3、诊断:根据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的证据,可明确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对红细胞自身缺陷和外部异常的检查(如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分析、基因分析等),可确定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类型。

4、治疗处理: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是针对具体发病机制的治疗,比如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药并避免再次用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治疗等。对症治疗包括输注红细胞、补液、血浆置换等,主要用于防治休克、肾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溶血性贫血不同类型的预后差异很大,部分类型在去除病因后可以治愈,部分类型需要长期输血治疗。因此本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并定期复查,长期观察随访。

发布时间:2024-12-12 08:50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