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育龄期女性重要的生理现象,指的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
1、形成原因:卵巢存在规律的排卵周期,卵巢周期中各种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子宫内膜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在上一次月经来潮结束后,子宫内膜会受到逐渐升高的激素水平影响而增厚,血管也会增加。然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撤退,内膜出现逐渐加强的血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远端血管壁及组织缺血坏死、剥脱,脱落的内膜碎片及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来潮。
2、临床表现:正常月经有周期性和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来潮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月经血呈暗红色,通常不凝结,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
3、生理意义:规律的月经周期意味着女性机体有着规律的排卵周期,且内分泌水平稳定,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如果超过16岁还未出现月经来潮,提示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临床上许多妇科疾病都会出现月经异常的表现,因此女性应关注月经情况,发现月经提前或延迟、月经量变化、月经周期紊乱等异常时及时就医,以早期发现并诊断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