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疝气的一种,指的是脑组织穿过某些组织的孔洞或裂隙,移位到颅腔外或颅骨内其他部位的一种病理状态。脑疝通常是由颅内压升高且颅内各分腔之间压力不均衡引起,常见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下疝等。
1、分类:按照发生部位和移位组织分类,临床上常见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下疝。小脑幕切迹疝是大脑半球的脑组织通过小脑幕的孔洞或裂隙被挤到压力比较低的部位。枕骨大孔疝是小脑扁桃体或者小脑组织通过枕骨大孔挤入颈椎管上端。大脑镰下疝是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
2、病因:颅内压增高是引起脑疝的先决条件,任何颅内体积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达到一定程度时都可导致脑疝发生,如颅内肿瘤、脑内血肿、高血压脑出血等。
3、症状:由于发病部位不同,不同类型脑疝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小脑幕裂孔疝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呕吐、瞳孔改变。枕骨大孔疝因压迫脑干可出现呼吸骤停,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瞳孔可忽大忽小。大脑镰下疝可出现对侧下肢瘫痪、感觉减退、排尿障碍等症状。
4、治疗:脑疝需要急诊救治,先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措施,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然后及早彻底清除原发病,如清除颅内血肿、切除脑肿瘤等。脑疝患者不能单纯依赖减压手术,因为不适当的减压反而可能加剧脑组织移位,加重病情。
脑疝是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预后极差,病死率、致残率高。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引起脑疝的颅内原发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阻止脑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