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是一组心肌特异性酶的总称,可用于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和评估。主要包括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等。此外,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
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通常在心肌损伤后的3-8小时开始升高,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早期指标,并可用于溶栓再灌注的评估。一般在2-3日内恢复正常,可用于短期内再次损伤的诊断。由于CK主要存在心肌和骨骼肌,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因此CK-MB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此外,CK-MB高峰时间与预后有一定关系,CK-MB高峰出现早者较出现晚者预后好。
2、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和LDH2):通常在心肌损伤后的8-18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6-10天。因此连续监测LDH对于就诊较迟、肌酸激酶已恢复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病程中LDH持续增高或再次增高,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次出现梗死。由于LDH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因此其灵敏性较好,特异性较差。其同工酶LDH1和LDH2具有较好的心肌特异性。
3、心肌肌钙蛋白(cTn):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诊断心肌损伤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诊断心肌梗死的确定性标志物。二者通常在心肌损伤3-6小时开始升高,其峰值水平可以反映病变范围,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cTn恢复正常的时间较长,cTnT可持续10-15天,cTnI可持续5-7天。
4、其他:肌红蛋白(Mb)、天门冬酰氨酸转氨酶(AST)、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对评估心肌损伤也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心肌酶和心肌蛋白对诊断心肌损伤、评估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变化时间、灵敏性及特异性存在差异,因为通常联合检查并动态监测。同时,由于导致心肌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中毒等多种疾病,因此通常需要由专科医生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A、冠脉造影等,经过综合判断后明确诊断,并尽快开展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