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常可用于检查和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多种心脏疾病。
1、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扑、室颤、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都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因此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作为诊断依据。
2、心肌缺血:多表现为缺血部位对应的导联出现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ST段下移的表现。通过心电图可初步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严重程度。但ST-T改变不能判断导致心肌缺血的原因,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 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 、药物、影响以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
3、心肌梗死:当发生心肌梗死时,其心肌损伤部位所对应的导联在早期可出现T波高尖改变,随后逐渐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进而与T波形成单向曲线。随着病情进展、加重,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在病变部位对应导联可出现异常的Q波或QS波。心电图动态变化,对心肌梗死的疾病诊断及病情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4、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当右心房肥厚时,可出现P波尖而高耸;在左心房肥厚时,会出现P波增宽,或可呈双峰;左心室肥厚时,可出现QRS波群电压增高,即振幅增大、时限延长;右心室肥厚者,可致V1导联R/S≥l,呈 R型、Rs型,甚至可能为qR型,V5导联R/S≤1,或S波较正常加深。
5、其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高血钾、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作用效果的辅助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对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不能反映全部的信息。因此,对于可能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通常还需要根据病史、症状,结合体格检查、血液生化、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BNP及NT-proBNP、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脉CT、冠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才能最终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