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针灸学中,具有健脾胃功效的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穴、中脘穴、神阙穴、脾俞穴、胃俞穴等。
1、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穴与解溪穴连线上(犊鼻穴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解溪穴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路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三里穴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脾胃病症,同时也是强壮保健要穴。
2、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通调腑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症。
3、神阙穴:在脐区,脐中央。神阙穴具有健运脾胃、温阳固脱、培元固本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脾胃病症,同时也是保健灸常用穴。在临床上,神阙穴多采用艾条灸或艾柱隔盐灸、隔姜灸。
4、脾俞穴: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穴具有和胃健脾、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症。
5、胃俞穴: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症。
6、其他:除上述穴位外,建里穴、天枢穴、气海穴、丰隆穴等穴位,也具有一定调理脾胃,缓解脾胃病症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建议由专科医生辨证配穴,并根据病情采取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不同治疗方法。患者不宜自我判断或自行操作,以免因治疗不当而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