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手术,有较为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常见的适应证包括牙体病损、根尖周病、牙周病等,禁忌证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一、拔牙的适应证
- 1、牙体病损:严重广泛的龋坏无法有效治疗的牙齿。例如,牙齿龋坏已经累及牙髓、根尖,且牙根吸收严重,经过多次根管治疗等仍无法治愈,如残冠、残根。这些牙齿的牙体组织大部分被破坏,保留价值不大,并且可能会引起反复的感染和疼痛,需要拔除。
- 2、根尖周病:根尖周病变严重,根尖骨质破坏范围较大,且通过根管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无法治愈的患牙。例如,慢性根尖周炎伴有根尖囊肿,囊肿较大,已经导致周围牙槽骨明显吸收,对邻牙产生压迫等情况,为了防止病变进一步扩大,需要拔除患牙。
- 3、牙周病:晚期牙周病,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2/3以上,牙齿Ⅲ度松动及以上。比如,老年人全口牙齿普遍存在重度牙周炎,牙齿出现严重松动,牙龈退缩明显,无法正常行使咀嚼功能,这种情况下的牙齿可以考虑拔除。
- 4、牙外伤:牙冠折断达龈下,或同时有牙根折断,无法进行桩冠修复的牙齿。例如,因意外事故导致牙齿折断,断端位于龈下较深位置,即使经过牙冠延长术等处理也难以修复的牙齿。还有牙根纵裂至根尖的牙齿,预后较差,一般也需要拔除。
- 5、错位牙和额外牙:影响美观、功能和邻牙正常萌出的错位牙。例如,上颌尖牙唇向错位,严重影响面部美观和正常咬合关系。额外牙(多生牙)如果位置不正,阻碍正常恒牙的萌出或者导致牙列拥挤等情况,也需要拔除。
- 6、埋伏牙:埋伏牙如果引起邻牙牙根吸收、含牙囊肿等病变,或者埋伏位置较深,正畸牵引等方法无法使其正常萌出的情况,需要拔除。例如,下颌第三磨牙(智齿)埋伏阻生,压迫第二磨牙牙根,导致第二磨牙出现疼痛、松动等症状时应拔除智齿。
- 7、阻生牙:最常见的是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经常引起冠周炎反复发作、邻牙龋坏、牙槽骨吸收等情况。例如,阻生智齿部分萌出,牙冠周围软组织经常发生炎症,每年发作3-4次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需要拔除。
- 8、治疗需要:在正畸治疗中,为了排齐牙列,需要拔除一些牙齿来提供间隙。比如,牙列拥挤严重的患者,拔除上下左右四个第一前磨牙来为其他牙齿的移动创造空间。另外,在修复缺失牙时,如果作为基牙的牙齿预后不佳,可能需要拔除后重新设计修复方案。
二、拔牙的禁忌证
- 1、血液系统疾病
- ①贫血: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患者,拔牙后可能会出现伤口愈合缓慢、感染风险增加等情况。因为贫血时身体的氧运输能力下降,组织的修复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 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过低(一般低于50×10⁹/L)时,拔牙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因为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数量不足时无法形成有效的血小板血栓来止血。
- ③白血病:在白血病的急性期和未得到有效控制时,拔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和感染。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异常,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凝血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
- 2、心血管系统疾病
- ①高血压:血压过高(收缩压高于180mmHg,舒张压高于100mmHg)时,拔牙过程中的疼痛等刺激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引发心脑血管意外。一般需要先控制血压后再拔牙。
- ②冠心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的6个月内,一般不建议拔牙。因为拔牙时的紧张和疼痛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对于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在医生评估后可以在心电监护下拔牙。
- ③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拔牙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这类患者需要在心内科医生会诊并改善心功能后,才能考虑拔牙。
- 3、内分泌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高于8.88mmol/L)时,拔牙后伤口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所以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 4、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疾病活动期,拔牙可能会诱发疾病加重,同时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为这类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紊乱状态,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拔牙后的创口容易成为感染的入口。
- 5、妊娠期:一般在妊娠前3个月和后3个月尽量避免拔牙。妊娠前3个月拔牙可能会导致流产,因为此时胚胎着床尚不稳定。后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早产,而且孕妇仰卧位拔牙时,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等情况。在妊娠中期(4-6个月),如果必须拔牙,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谨慎操作下进行。
- 6、口腔颌面部感染急性期:当牙齿周围或颌面部存在急性炎症,如急性智齿冠周炎、急性牙槽脓肿等,此时拔牙可能会导致炎症扩散。例如,在智齿冠周炎急性期拔牙,炎症可能会沿着拔牙创口扩散到颌面部间隙,引起更严重的蜂窝织炎等并发症。一般需要先控制炎症,待炎症转为慢性或消退后再拔牙。
在考虑拔牙之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牙齿的具体状况、全身健康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权衡拔牙的利弊,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改善口腔局部状况的同时避免因拔牙引发全身性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