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肠的组成

李景南
李景南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消化内科   副主任
国家重点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大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各部分各具特色,共同协作完成大肠的生理功能。

1、盲肠: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厘米,位于右髂窝内。其下端为盲端,左接回肠,向上续为升结肠。在回肠入口处的上、下方,各有一个唇状黏膜皱襞,称为回盲瓣,这一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从而维护消化道的正常秩序。

2、阑尾:一条形如蚓状的盲管,长约6~8厘米,其根部附于盲肠的后内侧壁。阑尾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这个点被称为麦氏点。在急性阑尾炎时,该处会有明显的压痛感,是诊断阑尾炎的重要依据。

3、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起始于盲肠,而乙状结肠则起始于左髂嵴高度,并在第3骶椎平面处与直肠相续。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4、直肠:位于骨盆腔内,长约10~14厘米。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称直肠骶曲,凸向后方;下部称直肠会阴曲,凸向前方。直肠下段的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其内有黏膜和平滑肌形成的2~3个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襞,这些皱襞起到承托粪便的作用。

5、肛管:大肠的末端部分,长约3~4厘米。其上部内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为肛柱。相邻两肛柱下端连有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开口向上的袋状凹陷,称为肛窦。肛瓣的边缘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状线,称为齿状线,这是黏膜和皮肤的分界线。齿状线下方有宽约1厘米的环行区,光滑且有光泽,称为肛梳。这一区域在肛柱黏膜下和肛梳皮下组织中含有丰富的静脉丛,当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发生静脉曲张,形成痔疮。

值得一提的是,消化道与体外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随饮食进入。为了应对这些敌人,消化道内有多重防护。咽淋巴环能够初步阻挡和消灭部分病原体;胃酸、消化酶以及潘氏细胞分泌的防御素和溶菌酶则可进一步杀灭和消化进入消化道的病原体;而肠壁上大量的淋巴组织在接受消化管内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后,会产生和向消化腔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它们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保护消化道健康。

发布时间:2024-11-20 09:15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