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李景南
李景南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消化内科   副主任
国家重点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肠上皮化生是一种病理学诊断,属于胃黏膜常见病变,是指胃黏膜由于长期慢性炎症损伤,导致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代替。

1、病因:肠上皮化生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高盐饮食等有密切关系,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当慢性炎症和各种有害因素长期反复刺激胃黏膜时,胃黏膜产生一种适应性修复反应,即正常胃黏膜上皮被类似于肠黏膜上皮的细胞取代。

2、症状:肠上皮化生不具备特异性或特征性临床症状,但该病理改变常合并各种慢性胃病。因此,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嗳气、烧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3、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多是通过病因治疗控制病情向胃癌方向进展,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病因,但疗效均不确切。治疗期间应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加强随访和监测,尤其重度肠上皮化生者需关注是否伴随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

肠上皮化生是一种癌前病变,但并非所有的肠上皮化生都会发展为胃癌。其癌变风险与化生的类型、程度、范围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为了预防癌变,患者需要注意遵医嘱积极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5-01-09 09:40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