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领域,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一、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 1、AHB-137:这是一款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其Ⅱb期临床试验已圆满完成。AHB-137通过靶向乙肝病毒RNA,抑制病毒复制和抗原产生,有望实现更高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率。
- 2、GSK836(Bepirovirsen):由葛兰素史克(GSK)和Ionis Pharmaceuticals合作开发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目前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该药物通过精准匹配乙肝病毒RNA,直接干预病毒生命周期,有望解决现有药物无法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难题。
- 3、Xalnesiran:这是一种小干扰RNA(siRNA)药物,靶向乙肝病毒基因组保守区域,可沉默多个HBV转录本。最新研究显示,Xalnesiran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显著提高了HBsAg转阴率,部分治疗组的功能性治愈率可达47%。
二、联合治疗策略
- 1、多靶点联合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新型抗病毒药物(如siRNA、ASO)与免疫调节剂(如长效干扰素、TLR7激动剂)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功能性治愈率。
- 2、NAs停药的探索:在联合治疗方案中,部分患者在达到一定治疗标准后可安全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s),且停药后复发率较低。
三、功能性治愈目标
- 功能性治愈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理想目标,即停药后HBsAg持续低于检测下限,伴或不伴表面抗体产生。最新研究强调,通过抑制HBV复制、降低病毒抗原水平以及增强免疫应答,可实现更高的功能性治愈率。
四、全球消除乙型肝炎的进展
-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乙型肝炎诊断率和治疗率仍有待提高。中国在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方面已达到WHO设定的2030年目标,但在成人诊断率和治疗率方面仍有差距。
综上所述,慢性肝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应密切关注最新研究进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