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肠道病变,又通过消化道等途径传播扩散。
1、病原学:志贺菌属俗称痢疾杆菌,侵人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邻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志贺菌和存在于患者与带菌者的粪便中,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天。
2、发病机制:志贺菌经口进入,穿过胃酸屏障后,侵袭和生长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炎性介质的释放使志贺菌进一步侵入并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由黏液、细胞碎屑、中性粒细胞、渗出液和血液形成黏液脓血便。
3、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另外,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预防细菌性痢疾,关键在于针对这些病因,从控制病原体、阻断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如加强卫生管理、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等,以此降低患病风险,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