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常见病
1、根据热型、热势
(1)不规则发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可见于感冒、时行感冒、肺热病、悬饮、心瘅、三痹等。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日或数周之久,1日内体温波动1℃以下,常见于肺热病、湿温(瘟)、温毒发斑、沙虱病等。
(3)弛张热日内体温波动在1℃以上,体温不降至正常者,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心瘅、重症痨病、温毒发斑、悬饮、瘴疟、恶核等病。
(4)双峰热1日内体温曲线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常见于软脚瘟、瘴疟、疽毒内陷等。
(5)间歇热1日内体温波动可达34℃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常见于疽毒内陷、流注、肾瘅、重症痨病、疟疾等
(6)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日,然后经1至数日热退,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日而完全缓解,常见于软脚瘟、麻疹、肝热病等。
3、结合伴随症
(1)伴头痛、昏迷、惊厥、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者,应考虑春温(瘟)、暑温、脑痨、中暑、中风、颅脑痈等
(2)伴咳嗽、胸痛、气喘、咯痰者,多见于肺热病、肺炎喘嗽、暴咳、肺痨、哮病、肺痈、悬饮等。
(3)伴腹痛,或并有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肝痈、肝热病、胆瘅、肠痈、胰痈等;并有腹泻、便血者,可能是小肠瘅、暴瘌;并有斑疹、神志如狂者,应考虑蓄血病的可能。
(4)伴心悸、胸痛、气喘、水肿者,可见于心瘅、支饮、厥心痛等病。
(5)伴黄疸、胁肋部或腹腔部疼痛者,常见于肝热病、肝瘟、肝癌、胆瘅、胆癌、稻瘟病、胰瘅、胰癌等。
(6)伴祥核肿大,可见于风疹、沙虱病、丝虫病、稻瘟病、鼠疫、恶核、肝癌、胃癌等。
(7)伴有斑疹者,常见于湿温(瘟)、温毒发斑、春温(瘟)、流注、疫斑热、沙虱病、心瘅、髓劳、恶核、蓄血病等。
病因
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两者的病因病机各不相同,但可互有关联。
1、外感发热
常为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邪毒或从肌表而入,或从口鼻、下窍而受,或从血脉侵袭。一般多遵循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亦可发生直中或逆传现象。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为基本病理。邪正相争于肌表则发热伴恶风寒,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往来,邪气入里,两阳俱盛,多见壮热或潮热热甚,疫毒炽盛可表现为高热寒战,湿热郁蒸常见身热不扬等。外感发热范围广泛,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病程有长短的区别,预后转归亦有差别。
2、内伤发热
以内伤为病因,多由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外感温热病后期,邪恋正虚,外伤、误治,久病伤正等,而表现为肝郁化火、瘀热内郁、痰湿蕴结,阴虚内热、虚阳浮越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病性有虚、实之分,以虚实夹杂为多见。起病一般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亦可以是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不一定升高。
症情分析
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正邪相争则发热,邪气入里,两阳俱盛,则壮热或潮热,疫毒炽盛直达营血为高热,湿热郁蒸常见身热不扬等;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肝郁化火、瘀热内郁、痰湿蕴结,阴虚内热、虚阳浮越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邪气在营,则低热,邪盛则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不一定升高。
常用中药
针灸治疗
1、体针
取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等穴,用泻法。
2、三棱针
太阳穴、十宣穴、耳缘静脉等部位,三棱针局部放血。
其他治疗
1、高热者,应降温治疗,适用于成人体温>39.5℃,小儿>39℃者,或有严重心、肝肾、脑疾患不耐高热者,及高热持久不退,机体消耗过大者。
(1)物理降温
对突然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患者,用酒精、冰块、清凉水等搽洗头部、腹股沟及全身,冷盐水灌肠等。过高热者,应在大血管浅表部位(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快速静脉滴注冷却的4℃液体。表证阶段不得使用物理降温,以免冰伏病邪。
(2)药物降温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等解热镇痛剂可酌情选用。老人、小儿、体弱者,用退热药物剂量要小,并注意观察,防止出现虚脱。
2、常用中成药
(1)一般单纯高热,选用安宫牛黄丸;高热兼抽搐,选用紫雪丹;高热昏迷者,选用至宝丹。
(2)醒脑静注射液、热可平注射液、一枝黄花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3)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胶囊、新雪丹、瓜霜退热灵等,口服。
(4)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夏桑菊冲剂、小柴胡冲剂、感冒清、感冒通等,用于外感表证之发热。
3、常用退热中药
退表热,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等;退里实热,常用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山栀等;清营血分热,常用水牛角尖、生地、玄参、丹皮等;清虚热常用白薇、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概述
常见病病因
病因表现
症情分析治疗
常用中药针灸治疗其他治疗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