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清涕


流清涕是指从鼻孔流出清稀分泌物,鼻涕稀薄,透明如清水样。流清涕主要是由于腺体分泌量增多所致,常见于气候变化、环境刺激、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少数情况下,是脑脊液经鼻腔流出体外。经积极治疗,一般症状可得到缓解,预后较好。
典型表现
鼻涕稀薄,透明如清水样,多为鼻黏膜血管渗出液与腺体分泌物的混合。患者可能同时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咽部不适、呼吸困难、头痛、发热等症状。
并发症
该症状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总述
流清涕的原因较多,包括但不限于气候变化、环境刺激、过度使用减充血剂、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脑脊液鼻漏等。
症状起因
1、气候变化
温度和湿度的剧烈波动,会影响鼻腔黏膜的血管反应。比如,寒冷的空气可导致鼻腔黏膜血管收缩,然后在温暖环境中又会迅速扩张,这种血管的快速变化会刺激鼻腔分泌更多的液体,形成清水样鼻涕。
2、环境刺激
空气中的灰尘、烟雾、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可以直接刺激鼻黏膜,导致其发炎和分泌过多的液体,从而引起清水样鼻涕。
3、过度使用减充血剂
过度使用减充血剂后,当停止使用后血管扩张,黏膜肿胀加重,导致分泌物增加,从而引起清水样鼻涕。
4、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早期,病原体引发鼻腔黏膜炎症反应,导致鼻腔腺体分泌增加,从而引起流清涕症状。
5、过敏性鼻炎
过敏原刺激鼻腔黏膜,引发变态反应,导致鼻腔内有大量渗出液,从而引起流清涕症状。
6、鼻息肉
由于息肉阻塞正常的鼻腔通道,导致分泌物积聚和流出,从而形成清水样鼻涕。
7、脑脊液鼻漏
可见于先天性筛板、蝶窦骨缺损、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及手术外伤。脑脊液自鼻腔流出,清亮、透明呈水样,无黏性,久置后不自行凝结。
常见疾病
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脑脊液鼻漏
急诊(120)指征
近期受过颅脑外伤或做过颅脑手术,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警惕脑脊液鼻漏,应紧急于神经外科就医咨询。
门诊指征
1、流清涕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2、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3、伴有咽部不适、呼吸困难、头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若怀疑流清涕为鼻部疾病所致,可以到耳鼻喉科就诊。
2、若怀疑为脑脊液鼻漏出时,应立即到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保持鼻部的清洁,方便医生观察鼻部情况。
3、就诊前需要带纸巾或手绢,及时清理鼻部分泌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从什么时候出现流清涕的症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2、您除了流清涕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吗,如鼻塞、鼻痒、打喷嚏?
3、您出现流清涕之后去过医院吗?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4、您既往有什么过敏史吗?最近接触过这些过敏原吗?
5、您近期有没有过着凉?接触过急性鼻炎患者吗?
6、您在出现流清涕之前有过颅脑外伤、手术等疾病吗?
7、您的家属中有鼻炎患者吗?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流清涕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7、如果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9、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的鼻腔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之后为了明确诊断,会要求进行血常规、血清特异性lgE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检测、CT、MRI、鼻内镜等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可通过检查观察鼻腔黏膜色泽、鼻甲、鼻道、嗅沟等病变情况,对病因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价值,如急性鼻炎时膜急性充血,伴水肿,鼻道有清水样鼻涕;过敏性鼻炎,鼻黏膜苍白略带紫灰色。此外,医生还会观察患者在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鼻涕量有无增加。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目和占比,评估体内感染情况。
2、血清特异性lgE测定
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特异性lgE为阳性。但其血清总IgE水平可在正常范围内,若合并支气管哮喘者则可升高。
3、葡萄糖氧化酶检测
该技术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通过对漏出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检测,来推断该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
影像学检查
CT、MRI检查可以明确鼻息肉的大小、位置以及脑脊液鼻漏漏口部位,对于寻找流清涕的病因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清晰地观察鼻腔各部、鼻咽及各鼻窦开口,能发现鼻息肉、脑脊液鼻漏漏口的具体位置。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流清涕症状以及伴随症状,结合血常规、血清IgE、鼻腔镜、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可明确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会对与流清涕相关的症状和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相关症状鉴别
(1)黄色水样鼻涕:大多为上颌窦内的浆液囊肿破裂流出来的囊液,表现特点为一侧鼻腔间歇性流出黄水。如果是白色黏液性鼻涕,常见于慢性鼻炎,物理和化学性刺激也可使黏液性鼻涕增多。
(2)黏脓性鼻涕:多见于感冒后期,可出现黏脓性鼻涕。随着感冒痊愈,黏脓性鼻涕内的脓性成分逐渐减少。黏脓性鼻涕也是副鼻窦炎的主要症状,特别是得了感冒,病程超过10天,仍流黏脓性鼻涕,应考虑是否患了副鼻窦炎。
(3)黄脓鼻涕:常见于较重的副鼻窦炎,往往有窦腔骨质破坏,脓液有显著的臭味。小儿一侧鼻腔流黄色臭脓,往往为鼻腔异物所致。白色豆渣样鼻涕,一般由干酪性鼻炎引起,并有恶臭。绿色痂片状鼻涕痂,多为脓涕干燥后形成的薄痂,有特殊的臭味,乃是萎缩性鼻炎的特征,又称臭鼻症。
(4)血性鼻涕:是指鼻涕中带有血丝或小血块,鼻涕呈粉红色。鼻外伤、手术、炎症、结石、异物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化学性中毒、维生素C和K缺乏等,都可以出现血性鼻涕。血性鼻涕也可能是鼻腔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特别是中年以上患者,经常擤出或自后鼻孔吸吐出血性鼻涕,要详细检查鼻腔及鼻咽部。
2、疾病鉴别
(1)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变应原后会出现发作性喷嚏、流涕和鼻塞等症状,鼻涕为清水样,擤鼻次数增多,鼻塞轻重程度不一。血清特异性lgE测定有助于诊断本病。
(2)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性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初期有鼻内干燥、烧灼和痒感。继之出现逐渐加重的鼻塞,夜间较为明显,打喷嚏,头痛。鼻涕增多,初为水样,后变为黏脓性。
(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可以出现流清水涕,当并发感染时可以伴有流脓涕,出现鼻塞、头昏、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4)脑脊液鼻漏:主要表现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早期因与血混合,液体可为淡红色。单侧多见。低头、咳嗽、压迫颈内静脉等情况时溢液量增加。
预计治疗
明确诊断,找到病因,针对性治疗原发病,过敏性疾病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感染性疾病注意抗感染治疗,有鼻息肉、颅脑外伤的患者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对因治疗
1、过敏性鼻炎
患者首先要尽可能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日常生活中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以清除鼻腔分泌物。主要使用抗组胺药来减轻过敏反应,如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氯雷他定糖浆(如顺峰乐敏)等,也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以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和抑制炎性反应。
2、急性鼻炎
(1)对症治疗:使用伪麻黄碱、羟甲唑啉等药物缓解鼻黏膜充血;使用布地奈德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有时还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缓解不适。
(2)抗感染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时,可酌情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3)抗病毒治疗:必要情况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3、鼻息肉
较小的息肉可在鼻内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以减小息肉体积和延缓息肉生长。较大的鼻息肉、多发和复发性鼻息肉或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切除鼻息肉,并且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结构。
4、脑脊液鼻漏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多可经保守治疗治愈,而迟发性和手术创伤性脑脊液鼻漏常需要手术治疗,以闭合漏口,颅底缺损范围大者需颅底重建来防止反复脑脊液漏、脑膜膨出等并发症。
一般治疗
1、不用力掏鼻子,有过敏史的患者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2、保持室内卫生,适当开窗通风,减少刺激性气体和尘埃的吸入。
3、戒烟戒酒,减少香烟和酒精的刺激。
4、均衡饮食,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不适症状的消退。
药物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
相关药物
伪麻黄碱、羟甲唑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氯雷他定糖浆(如顺峰乐敏)、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感冒清热颗粒(如999感冒清热颗粒)、999外感风寒颗粒、藿胆丸
手术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
中医治疗
对于流清涕的患者来说,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1、感冒清热颗粒(如999感冒清热颗粒)
具有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2、999外感风寒颗粒
具有解表散寒、退热止咳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全身酸疼,鼻塞流清涕,咳嗽。
3、藿胆丸
具有芳香化浊、清热通窍的功效,用于湿浊内蕴、胆经郁火所致的鼻塞、流清涕或浊涕、前额头痛。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概述
症状
典型表现并发症原因
总述症状起因常见疾病就医
急诊(120)指征门诊指征就诊科室就医准备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检查
预计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鉴别诊断治疗
预计治疗对因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相关药物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治疗周期预计治疗费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