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


反酸(acid regurgitation)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指在没有恶心、干呕和腹肌收缩先兆的情况下,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使口腔感觉有酸性物质,并可能伴有烧心、咽部不适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例如精神紧张、饮食不当、食管疾病、酸相关性疾病、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等。如果症状反复出现,则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尽快缓解不适症状,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典型表现
反酸主要表现为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使患者感觉到口腔中有酸味,这种酸味有时比较轻微,有时则较为强烈。除此之外,胃内容物常常对食管壁造成刺激,进而引起烧心甚至胸骨后疼痛;胃内容物也可对咽喉部造成刺激,进而引起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等症状;胃内容物还可能对气道造成刺激,进而诱发咳嗽或哮喘。
并发症
1、龋齿
如果反酸症状长期反复出现,则可对口腔造成持续刺激,进而促进龋齿的形成。
2、Barrett食管
如果反酸症状长期反复出现,则可造成食管下段上皮反复损伤,在黏膜的修复过程中,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会逐渐被变异的柱状上皮所替代,即形成Barrett食管。这是一种食管黏膜的病理性变化,在后期可能会转化成食管的腺癌。
总述
反酸可能是由于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应用某些药物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食管疾病、酸相关性疾病、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等疾病因素导致的。
症状起因
1、非疾病因素
(1)精神紧张:精神紧张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的排空延迟和胃酸分泌增加,使得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食管,从而引起反酸。
(2)饮食不当:过度摄入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和酸性食物(如橘子、醋等)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容易引起反酸症状。此外,如果一次性进食过多食物,则会导致胃内压力远超过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使食管下括约肌无法有效地阻止胃内容物反流,从而导致反酸。
(3)应用某些药物:如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会干扰食管下括约肌细胞的钙信号通路,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收缩,从而可能诱发胃内容物反流,出现反酸症状。
(4)其他:如肥胖、妊娠后期等,也可能增加反酸症状的发生几率。
2、疾病因素
(1)食管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管痉挛等,可能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阻止不了胃内容物发生异常反流,进而引起反酸症状。
(2)酸相关性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促胃液素瘤等,常常伴随着胃酸分泌过多,过多的胃酸会刺激胃黏膜并发生反流,进而引起反酸症状。
(3)胃排空障碍性疾病:如胃轻瘫、幽门梗阻等,会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胃内压力增加,从而可能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而出现反酸症状。
常见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管痉挛、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促胃液素瘤、胃轻瘫、幽门梗阻
急诊(120)指征
1、反酸伴有剧烈呕吐;
2、反酸伴有剧烈的、压榨性或撕裂样胸痛;
3、反酸伴有呕血或黑便;
4、反酸伴有剧烈腹痛、腹肌紧张;
5、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需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长期或反复出现反酸症状;
2、伴有烧心、吞咽困难、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若症状比较严重,则需到急诊科就诊。
2、若症状比较平稳,则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检查,最好穿宽松衣物。
3、若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等,则需遵医嘱禁食。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出现反酸症状多长时间了?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变化吗?
2、您的反酸症状常在哪种情况下出现?
3、您是否还存在其他不适症状,如烧心、咽部不适等?
4、您有消化系统疾病吗,如胃炎、胃溃疡等?
5、您近期是否服用过药物,有哪些药?
6、您的饮食情况如何?是否规律?
7、您有饮酒或喝咖啡的习惯吗?每天喝多少?
8、您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烟多少?
9、您近期有精神紧张、压力大、过度疲劳等情况吗?
10、您以前出现过反酸症状吗?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处理的?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是否严重?需要住院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应如何治疗?能治好吗?
5、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6、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我平时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若突然出现反酸伴有剧烈胸痛、腹痛、呕血等症状,或者长期反复出现反酸症状,则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血常规、便常规、食管测压、24小时食管pH监测、抑酸剂诊断性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等检查,以确定病因。
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不仅会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包括面容是否苍白、有无消瘦等,还会查看咽喉部有无红肿迹象以及腹部的形态。
2、触诊
医生会用手轻柔地按压上腹部,评估胃部是否有压痛、包块或异常的抵抗感。
3、听诊
医生还可能会使用听诊器来进一步了解肠鸣音、胃肠振水音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该检查可了解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水平,从而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出血等问题。
2、便常规
该检查可以发现粪便中是否有潜血,从而帮助初步判断上消化道有无出血。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部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检测幽门螺杆菌对于反酸患者的意义重大,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影像学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显示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轮廓、形态和蠕动情况等。对于反酸患者来说,该检查可以确定食管是否有狭窄、扩张、食管裂孔疝等病变,以及胃的排空情况等,进而帮助确定病因。
其他检查
1、食管测压
该检查通过检测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可以了解食管的动力状态。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该检查通过连续记录24小时食管内pH值的变化,能反映出昼夜酸反流的节律、反流的程度。
3、抑酸剂诊断性试验
该检查是指对可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抑酸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应答情况,判断是否为胃食管反流病。
4、胃镜
该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能够发现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也能判断胃内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变。而且,胃镜检查还可以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
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病史咨询,患者出现反酸、烧心、咽部不适等症状,并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食管测压、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滴酸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等几种常见的引起反酸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可通过胃镜、抑酸剂诊断性试验、食管测压等检查确定诊断。
2、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指由于膈肌上食管裂孔存在缺陷,导致腹腔内脏器暂时或长期经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引起的疾病,可以表现为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也可表现为非消化道症状如咳嗽、声嘶、胸痛等,可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等检查确定诊断。
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或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主要可通过胃镜及组织活检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计治疗
对于频繁出现反酸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应用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内镜下抗反流手术等。
对因治疗
1、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药物治疗包括抑酸剂、抗酸剂和胃肠促动药等,常用的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甲氧氯普胺等。对于诊断明确、抑酸药物治疗有效但不愿意长期服药,或者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而无法耐受者,可考虑采取内镜下抗反流手术,常用术式包括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等。对于检查发现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还可酌情采取外科抗反流手术。
2、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患者首先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并可遵医嘱使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果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症状明显或者出现食管炎等并发症,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手术等。
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常用的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法莫替丁、磷酸铝、镁加铝咀嚼片(999)等。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应尽可能暂停或减少NSAIDs剂量。
一般治疗
1、减少食用可能诱发反酸的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酸性食物、咖啡和酒精等。
2、避免餐后立即平卧或弯腰,减少腹压增加的动作,如弯腰搬重物、穿紧身衣等。
3、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4、作息规律,工作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5、戒烟酒。
6、睡前2~3小时禁食,睡觉时适当抬高床头(约30°)。
药物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
相关药物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磷酸铝、镁加铝咀嚼片(999)、甲氧氯普胺
手术治疗
详见对因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