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膨隆


典型表现
总述
颌骨是指位于人体面颅颌部的骨头,包括上颌骨和下颌骨。颌骨囊肿、感染和肿瘤等病变均是引起颌骨膨隆的常见病因,有时家族性颌骨肥大等疾病也可导致颌骨形态异常。
症状起因
1、颌骨囊肿
主要为牙源性颌骨囊肿,包括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等。
2、感染
如化脓性颌骨骨髓炎、Garre骨髓炎等。
3、肿瘤
如成釉细胞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畸形性骨炎、颌面部骨巨细胞瘤等。
4、其他原因
如家族性颌骨肥大、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等。
常见疾病
颌骨囊肿、化脓性颌骨骨髓炎、Garre骨髓炎、成釉细胞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畸形性骨炎、颌面部骨巨细胞瘤、家族性颌骨肥大、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等。
门诊指征
1、一侧或双侧颌骨膨隆、突起、肿大;
2、面部轮廓较大,影响外观,有求美需求者;
3、伴有颌骨疼痛、红肿;
4、伴有牙齿移位、松动、倾斜,或牙齿咬合错乱;
5、伴有牙痛,牙龈红肿、化脓,口臭等;
6、伴颌骨异常结节;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就医准备
1、患者在就诊前注意休息,避免损伤患部。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颌骨部位出现异常突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2、您除了颌骨部位的突起还有其他症状吗,如颌骨疼痛、破溃、流脓?
3、您既往出现过颌骨部位的突起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4、您在出现颌骨部位异常突起之前有过外伤吗?
5、您平时的刷牙习惯怎么样?早晚都会刷牙吗?
6、您的家属中有跟您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有颌骨异常突起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平时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体格检查
1、视诊
可观察颜面部左右是否对称,有无肿物及其硬度如何。
2、触诊
可检查有无压痛及异常活动,咬合功能、开闭口运动情况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了解颌骨骨质改变,有助于颌骨骨髓炎、肿瘤、齿源性囊肿及齿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2、CT及MRI
可清晰地观察肿瘤的位置、边缘、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检查
诊断原则
结合患者的病史、伴随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等既往病史或家族性颌骨肥大的家族史都对诊断有帮助,牙源性颌骨囊肿、成釉细胞瘤、家族性颌骨肥大需要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1)既往病史:如牙源性颌骨囊肿、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成釉细胞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2)家族史:如家族性颌骨肥大等。
2、伴随症状
多以原发病的伴随症状为主。
3、检查
相关的体格检查、X线、CT及病理检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1、牙源性颌骨囊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演变而来。主要临床表现为颌骨内的囊性肿物,一般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逐渐增大可使颌骨膨隆造成面部畸形,同时骨质受压变薄,触诊时可有乒乓球样感。X线片见圆形或卵圆形透光阴影(可为单房或多房),周围可有一白色骨质反应线(骨白线)。
2、成釉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可来源于成釉器或牙板的残余上皮;牙周组织中的上皮剩余或牙源性角化囊肿,含牙囊肿。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使颌骨膨大,后期可导致面部明显畸形。大小不一的多房型X线透光区,分隔彼此交错,牙槽间隔骨吸收等为典型的成釉细胞瘤特征。穿刺液检查显示一般成釉细胞瘤的囊液呈黄褐色,无脱落的上皮细胞。
3、家族性颌骨肥大
家族性颌骨肥大亦称巨颌症或天使病,为有遗传倾向的(常染色体显性)骨多囊性疾患。临床表现以对称性的上下颌骨肿大为其特点。有家族史。男性多于女性。多在2岁以后发病,3~7岁生长迅速,以后慢或停止生长。
预计治疗
治疗方法
1、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
手术摘除囊肿。囊腔内的牙根据具体情况拔除或行根管治疗。囊肿巨大时可先行袋形缝合术,待囊肿缩小后再行手术。
2、成釉细胞瘤的治疗
一般可使用整块截骨术、细胞瘤摘除术等手术治疗。
3、家族性颌骨肥大的治疗
建议在青春期后施行保守性的外科修整术。
护理原则
1、休息
做好术后护理,注意休息,可局部冷敷。
2、环境
调节室温,保持空气清新,勿使患者受凉。如有咳嗽给予镇咳药物应用。
3、饮食
术后6小时~15天给予流质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加强营养。
4、清洁
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必要时行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5、用药
遵医嘱应用抗菌补液药物,防止感染。
6、监测
术后3天内,每6小时监测体温1次,如有发热,及时处理。观察口腔内有无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内分泌物,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处理。
7、心理
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概述
症状
典型表现原因
总述症状起因常见疾病就医
门诊指征就诊科室就医准备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检查
预计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
预计治疗治疗方法日常
护理原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