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
概念
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BCA)又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血液自动分析仪等,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人体血液样本中的各种细胞类型和参数的设备。其通过自动化的流式细胞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数量、大小、形态等各种参数。
发现史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WH Coulter博士发明了微粒子计数专利技术,建立了电阻抗原理(库尔特原理)并应用于血细胞分类计数中,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可以进行血细胞计数和测定各细胞体积大小。将随后诞生的血红蛋白分析仪置入血细胞计数仪中,增加了血红蛋白测定功能,并结合红细胞数量与体积,计算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
随着血细胞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80年代血细胞计数仪更新发展为血细胞分析仪,将对白细胞的分析功能从“三分群”提升为“五分类”,真正实现了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此后,血细胞分析仪日臻完善,开发出多种技术对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检测其相关参数、对幼稚粒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及造血干细胞计数、检测未成熟血小板比率、对淋巴细胞亚型计数、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等。多技术的联合应用,大大扩展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功能,除了能对常规全血细胞成分进行分类分析,还可以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细胞形态等诸多参数,如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
21世纪初,为满足快速发展的临床需求,多台血细胞分析仪与其他血液分析仪器组合应用,实现了标本的自动条码识别、开盖混匀;自动上样、分析、异常细胞报警;自动涂片、染色及图像细胞形态分析等功能,其应用还扩展到对体液细胞如脑脊液、胸腔积液和关节腔滑液等的分类计数领域中。
分类
1、根据按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血细胞分析仪可分为半自动、全自动和流水线三类。
2、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血细胞分析仪可分为电阻抗型、激光型、光电型等类型。
3、根据白细胞分类方法的不同,血细胞分析仪可分为两分群、三分群、五分类、五分类+网织红细胞等类型。
4、根据品牌及原理的不同,血细胞分析仪可分为BECKMEN COULTE、ABBOTT、ADVIA、SYSMEX、Mindray等类型。
检测参数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参数,主要可分为红细胞相关检测参数、白细胞相关检测参数以及血小板相关检测参数三类。
1、红细胞相关检测参数
红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血细胞分析仪中红细胞相关参数,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
2、白细胞相关检测参数
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参与免疫防御、炎症应答和免疫记忆等生理功能。血细胞分析仪中白细胞相关参数,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单核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等。
3、血小板相关检测参数
血小板是血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凝血、血管修复等生理功能。血细胞分析仪中的血小板相关参数,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比容等。
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能够准确测定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及其相关指标,从而帮助评估个体健康状况,这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红细胞类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可能提示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可能提示各种类型的贫血。
(2)红细胞比容:升高可能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冠心病等问题。
(3)平均红细胞容积:升高可能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问题。
(4)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S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
2、白细胞类
(1)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提示化脓性细菌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急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降低可能提示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类脂质沉积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问题。
(2)单核细胞:升高可能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疾病。
(3)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支气管哮喘、血吸虫病、蛔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疾病;降低可能提示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传染病急性发作期。
(4)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提示药物过敏、过敏性结肠炎、哮喘、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髓系白血病、水痘、流感、糖尿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以及转移癌等疾病。
(5)淋巴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成熟淋巴细胞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降低可能提示放射线损伤以及免疫缺陷病。
3、血小板类
(1)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降低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肿大等疾病。
(2)血小板平均容积:升高可能提示血栓性疾病;降低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问题。
(3)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可能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脑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脾切除等疾病。
(4)血小板压积:升高可能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等疾病;降低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