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导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其主要包括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1、血出致瘀
各种外伤,如跌仆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等原因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积滞体内,阻滞气机,都可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行,形成瘀血。《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3、因虚致瘀
气分阴阳,是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津血同源互化,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因此,气、阴、阳与津液的亏虚,都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积而成瘀血。
4、血寒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形成瘀血。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5、血热致瘀
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不散而成瘀血。如《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