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东汉张仲景撰。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刻苦攻读《素问》等古典医著,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做了全面总结,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本书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所载的众多有效方剂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
回回药方
《回回药方》,方书。原36卷,今残存4卷明抄本,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元末。全书基本用汉文写成,但夹有大量古阿拉伯文之药物名称。全书看不到阴阳五行、脏腑辨证等学说,迥然不同于中国传统医学著作。除目录卷之外,卷12着重论述瘫痪的证治经验;卷30为内科杂病;卷34为伤科,分别对全身各部位常见骨折与关节脱位的证治作了详尽介绍。手法丰富,颇具特色,对元代正骨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本书之学术思想,基本上是以阿拉伯……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本草著作,异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唐·苏敬等23人奉敕撰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计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正文实际载药850种,较《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此书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又将原草木、虫兽2类,析为草、木、禽兽、虫鱼4类,序例亦一分为二。新增注文冠以“谨案”二字,小字书于陶弘景注文之后。新增用药用……
济生方
《济生方》,方书,又名《严氏济生方》,10卷。南宋严用和(子礼)撰。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成书。分类辑录内、外、妇科方论,凡医论80则,医方433首(据玉枝轩本统计)。持论较谨慎,不轻攻,亦不轻补。所论“补脾不若补肾”,“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均具卓识。所收诸方,或采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方》等书,如五积散、华盖散、香苏散、十神汤之类;或辑民间单验方,如治脏毒下血之蒜连丸。选方多……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藏医经典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撰于8世纪末,后又于12世纪由其后代宇陀·萨玛·元丹贡布修订增补,成为现代存世之版本。全书分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四部分共156章。分述人体生理、病理、卫生保健、各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能、炮制和功效、方剂配伍以及外治法等。
马王堆汉墓医书
1972年初至1974年初,中国考古工作者相继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几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在马王堆帛书中,有11种是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以上11种,由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