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本草著作,异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唐·苏敬等23人奉敕撰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计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正文实际载药850种,较《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此书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又将原草木、虫兽2类,析为草、木、禽兽、虫鱼4类,序例亦一分为二。新增注文冠以“谨案”二字,小字书于陶弘景注文之后。新增用药用……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方书,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历时14年编成。本书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包括宋太宗赵光义在潜邸时所集千余首医方,及太平兴国三年诏医官院所献经验方万余首,经校勘类编而成。共分1670门。首叙脉法、处方用药,以下分述五脏病证、伤寒、时气、热病、内……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藏医经典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撰于8世纪末,后又于12世纪由其后代宇陀·萨玛·元丹贡布修订增补,成为现代存世之版本。全书分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四部分共156章。分述人体生理、病理、卫生保健、各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能、炮制和功效、方剂配伍以及外治法等。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3卷,本草著作,元代王好古撰于1238~1248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补充若干资料。王好古以本草、汤液(经方)为正学,故撰此书。上卷为药性总论,中下两卷记载242种药物。
本草正义
《本草正义》,本草著作,二卷。清代张德裕辑,成书于道光八年(1828)。收载药物361种,按性味、功能分为甘温、甘凉、发散、气品、血品、苦凉、苦温、苦寒、辛热、毒攻、固涩、杂类等十二类。每药简述性味、功能、主治等。
灵枢
《灵枢》,医经著作。9卷,81篇。又有《黄帝内经灵枢》、《九卷》、《针经》、《灵枢经》等名。与《素问》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而非一人手笔。北宋林亿、高保衡等奉旨校正医书时虽将《灵枢》定为8种在校医书之列,实因其传本亡佚不全而未竟其事。现存最古版本系南宋史崧据家藏旧本《灵枢》9卷而编纂校订之24卷本。“灵枢”两字,始见于王冰《素问》序中。张介宾以“神灵之枢要”释此书名,适……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东汉张仲景撰。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刻苦攻读《素问》等古典医著,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做了全面总结,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本书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所载的众多有效方剂一直为后世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