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东汉张仲景撰。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刻苦攻读《素问》等古典医著,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做了全面总结,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本书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所载的众多有效方剂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藏医经典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撰于8世纪末,后又于12世纪由其后代宇陀·萨玛·元丹贡布修订增补,成为现代存世之版本。全书分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四部分共156章。分述人体生理、病理、卫生保健、各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能、炮制和功效、方剂配伍以及外治法等。
素问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明朝·陈实功著,成书于1617年,全书共4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100余种。首论病因病理,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是一部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外科学著作。作者陈实功为外科正宗派的代表人物,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外科学上的主张与贡献。陈氏内外治法并重,在内治上重视脾胃,常宗消、托、补三法。同时他又非常重视应用刀针等手术疗法……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