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三阴交穴
三阴交,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承命、太阴、下三里。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趾长屈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主治肠鸣、腹胀、腹泻、遗精、阳痿、遗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直刺1-1.5寸。
膻中穴
膻中,经穴名。出自《难经·三十一难》。别名元儿、上气海、胸堂、亶中。属任脉。位于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平刺0.3-0.5寸。
养老穴
养老,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在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主治目视不明、肩酸痛、背酸痛、肘酸痛、臂酸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涌泉穴
涌泉,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地冲、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为急救穴之一。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
迎香穴
迎香,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在提上唇肌中,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尺泽穴
尺泽,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鬼受、鬼堂、气堂。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腱桡侧,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直刺0.8-1.2寸,或点此出血。
神门穴
神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高血压、胸胁痛。直刺0.3-0.5寸。
太溪穴
太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大溪。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等。直刺0.5-1寸。